课程介绍

《病理学4》 一、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: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:①掌握多发病、常见病的病因、发病机制、基本病理形态变化、临床病理联系、结局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,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;②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、病理诊断程序及操作方法,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、使用人体病理材料,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。 二、课程目标 (一)基本理论知识 1.掌握 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。 2.掌握 主要病理过程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;对重要的病理形态改变,包括大体及组织学病理变化,应具备熟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,对重要的病理过程和常见病中出现的症状、体征等要能够用病理知识进行解释,能把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医学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践。 (二)基本技能 通过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: 1.掌握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。 2.掌握 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方法和正确的描述术语。详细观察病理切片的病变并正确辩认组织的形态特点。 3.熟悉 病理大体标本的取材、固定、脱水、浸蜡、包埋、切片及常规染色的全过程。 4.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、局部与整体、内因与外因的关系;初步树立预防疾病的战略观念,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。 (三)基本素质 1.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、热爱党、热爱社会主义,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;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;培养严谨的、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。 2.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,即观察标本能力,形象思维能力,阅读能力,综合分析能力,描述表达能力,镜下绘图能力,创造思维能力等。 3.体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 二、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: 适用于专科护理、助产、口腔、眼视光、检验、美容及影像各专业。病理学的性质属于医学基础学科,其目的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、发病机制,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、结构和代谢的改变,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,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,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。病理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, 三、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: 病理学理论教学为48学时,实践教学24学时,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讲授 四、教学方式(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): 病理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,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培养学生独立自学、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,在教学过程中,必须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。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总论、各论两部分。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;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。总论与各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,学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必要基础,学习各论也必须联系运用总论知识,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为学习临床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。 五、教材与参考书目: (一)教材 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第7版,主编,王斌、陈命家 《病理学实验指导》(第四军医大出版社)第1版,主编,杜华贞、崔静 (二)参考资料 《病理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第8版,主编,李玉林 《病理学》(高等教育出版社)第2版,主编,王恩华 《病理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第7版,主编,李玉林 《诊断病理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第3版,主编,刘彤华

课程通知 >>更多
  • 关于课件通知 2019-03-14
最新动态
  • 周玲生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关于课件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