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》 一、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: (一)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外科学总论的学习,了解外科学的范畴,外科疾病与内科疾病的区别和联系,树立学习外科学的正确观点。了解外科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。掌握外科无菌技术,外科病人体液失调的病因、病理生理、临床表现,诊断和治疗。掌握外科休克的病因、病理生理变化、临床表现及监测、诊断和治疗。掌握肾功能衰竭的病因、诊断及少尿期的治疗原则。熟悉有关麻醉、复苏和临床输血的基本知识,掌握局部麻醉药及常用局部麻醉方法。了解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机的应用治疗,熟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与临床应用。了解疼痛治疗的基本知识和原则。熟悉外科病人的肠内、肠外营养方法。掌握外科感染的发生、发展和防治原则。熟悉损伤的有关概念、病因、检查、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。掌握热烧伤的病理、伤情判断和不同程度的烧伤临床治疗原则。掌握外科手术病人的一般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。掌握常见良性体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。了解移植外科和显微外科的概况。 (二)基本技能 通过外科学总论的实验课学习,临床示教与见习,树立学生严格的无菌观念,掌握常见手术器械的正确操作方法和外科无菌技术,熟练掌握洗手、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。掌握病人的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的一般护理、观察和处理原则。掌握外科病人病历的采取、书写、病程的观察和病程日志的记录。熟练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体检方法并作出准确的描述,掌握常用局麻方法和椎管内麻醉的方法,熟练掌握换药、拆线,穿刺、引流、包扎等创面处理方法,基本掌握常见的简易外科手术操作。 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,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,良好的心理素质,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团结、协作精神,提高学生的罗辑思维和自学能力,以期奠定从事医学临床和研究的牢固基础。 (三)基本素质 1.态度 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科学态度,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,加强智能培养和技能训练。 2.能力 结合基础医学理论知识,在外科学总论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辩证的认识外科疾病与外科诊治本身给机体带来的双重影响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 3.体质 加强体育锻炼和医疗过程的自身保护,以健康的体魄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。 二、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: 三、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: 三、学时分配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单元 授课时数 1.绪论 0.5 2.外科领域的分子生物学 (自学) 3.无菌术 l.5 4.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4 5.输血 1 6.外科休克 3 7.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 8.麻醉 4 9.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 10.疼痛治疗 (自学) 11.围手术期处理 2 12.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1 13.外科感染 4 14.创伤和战伤 3 15.烧伤、冷伤、咬螫伤 2 16.显微外科 1 17.肿瘤 2 18.移植 2 总计 34学时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单元 授课时数 1.常用外科手术器械、引流器材的识别与使用,手术学概论 5 2.外科打结法,外科手术切口的选取原则及常用手术切口介绍 5 3.外科缝合技术 4.离体肠管吻合术 5 5.麻醉 5 6.复苏 5 7.外科无菌技术 5 8.剖腹探查术(示教) 5 9.仿阑尾切除术 5 10.清创术、静脉切开术 5 11.胃、肠穿孔修补术 5 12.肠切除吻合术(1) 5 13.肠切除吻合术(2) 5 14.外科敷料更换和创面处理 5 15.绷带学 5 总计 75 四、教学方式(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):面授与操作 五、教材与参考书目: 《外科学》人卫第八版医学教材